图为传统粤剧《双结缘》剧照。梧州粤剧团供图
中新网梧州8月6日电 题:世界非遗粤剧广西梧州焕新生:借数字化“圈粉”年轻一代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记者 张广权
“披铐镣,体鳞伤,艰难前进,横眉冷对,狼吼虎啸......”近日,在广西梧州粤剧馆舞台上,粤剧演员元军深情演绎经典折子戏《云盖英魂》,悲愤的唱腔和逼真的扮相,赢得满堂喝彩。
被誉为“南国红豆”的粤剧,是糅合唱念做打、乐师配乐、戏台服饰、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,流行于广东、广西及香港、澳门地区。已有近500年历史的粤剧,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戏种。
图为粤剧《西江龙母》剧照。梧州粤剧团供图
“从小,我就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我喜欢观察人们的表情和动作,尝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。”元军出生于1979年,他的母亲是一位粤剧爱好者,从小就带他看戏,“在戏院里,我为粤剧的魅力所吸引,开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”。16岁那年,元军正式踏上粤剧学习之旅。1998年,元军从艺校毕业后,进入梧州粤剧团工作。
1951年成立的梧州粤剧团,在广东、香港、澳门及东南亚有着较高的影响力。该团演出的《女驸马》《九宝莲》《卖花女》等经典剧目,历演不衰、享有盛名。其中,《女驸马》经常到广东、港澳地区演出,曾出现“万人空巷争看驸马”的景象。
图为1990年,粤剧《女驸马》首次到香港演出剧照。梧州市粤剧团供图
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粤剧和许多剧种一样,陷入人才短缺、观众断层等困境,逐渐沉寂。“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,我们剧团的收入并不稳定,经常面临生存挑战。”元军说,家庭的压力、身体的疲惫,都曾让他感到无助和困惑,“但是,我并没有放弃,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”。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,粤剧从业者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,以短小精悍、富有创意的方式推广粤剧。他们将传统的粤剧表演,与现代的影像技术相结合,为观众带来全新视听体验,迅速赢得大批粉丝。
图为大型现代粤剧《抉择》在北京国家话剧院演出。梧州市粤剧团供图
“短视频平台的便利性,使得任何人都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到粤剧的魅力。”元军表示,通过精心的剪辑和创意的拍摄,粤剧从业者成功向观众展示了粤剧的精髓,“许多观众被这些精彩的表演所吸引,开始对粤剧产生兴趣”。
近年来,梧州官方建立保护与传承基地和传习所,设立粤剧传承发展基金;大力推进“粤剧进校园”,把戏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文化活动,助力粤剧复苏。与此同时,梧州当地通过粤剧数字化工程,借助音频、视频、图片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对粤剧的保护与传承。
图为“粤剧进校园”演出照片。梧州市粤剧团供图
“通过数字化方式将粤剧转换、再现、复原,变成可共享、再生的数字形态。”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梁向光说,要充分利用直播、短视频等互联网资源,促进粤剧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,“让年轻人爱上粤剧,最终加入到保护、传承、弘扬粤剧的队伍中”。
梁向光看好粤剧未来的发展。他表示,随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粤剧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。同时,随着科技的发展,更多的创新手段将会被应用到粤剧的推广中,“这种传统艺术在未来将会更加深入人心”。(完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