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济南4月20日电(记者叶婧)春日的鲁北麦田满目青翠,小麦已进入拔节期,田边驻足的是山东省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卞官桥村种粮大户安中秀,正给带着植保无人机的两名年轻机手比划地块位置。
(资料图片)
不一会儿,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,药雾细密均匀,落在一簇簇麦苗上。
“要是在往年,现在第二遍水都浇完了。今年不一样,小麦越冬到现在,我只在清明前浇了一遍返青水,可地里的墒情真不孬,都是‘农校’老师教得好。”58岁的安中秀利索地蹲下,随手抓起一把土,松软湿润。
4月11日,安中秀给植保无人机添加药剂。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
安中秀说的“农校”是一家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学校。这所学校的师资库中,既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,也有种粮多年的“土专家”,他们结合实际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,让农民种粮更科学。
“学校每月至少培训一次,引导‘老把式们’克服种粮思维定式,把科学的种粮方式落实到田间地头。”东李官屯镇党委书记张丕智说。
安中秀是“农校”首批68名学员之一,一堂课没落,是典型的“好学生”。2022年,在学习了宽幅精播知识讲解后,安中秀购买了宽幅精播播种机。可出苗后,看着自家麦苗比别人家的稀疏不少,妻子跟他翻了脸。
“宽幅精播透光通风好,还抗倒伏、减少病虫害,听老师的不会错。”安中秀这样告诉妻子。等到收获时节,安中秀的话得到证实,平均每亩地增产至少120斤。
如今的齐鲁大地上,类似的“农校”正遍地开花,越来越多的“老把式”逐步告别“靠经验种地”,与现代农业知识“接轨”。在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,占地1.8万亩的瀑拉谷党建融合发展区里种满了酿酒葡萄。为了保障葡萄品质,院格庄街道党工委吸纳高校、科研院所专家、乡村能人、党员干部等力量,每月定期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课程,为果农提供葡萄种植技术指导。
“以前我们自己种葡萄,都是凭经验,摸索着干,产量不行、质量也不高。自从有了‘学堂’的专业培训和专家的点对点指导帮扶,科学施肥、防治病虫害,产量上来了、质量也提高了,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。”院格庄街道北格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政说。
鲁东大学“女博士创新团队”在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郑家庄村地头进行菌菇种植指导。(受访者供图)
郑家庄村则与鲁东大学“女博士创新团队”合作,种植稀有食用菌。团队专家们把“学堂”搬到了田间地头,2022年,村集体增收20万元,人均增收1.5万元。
为打造一支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,山东努力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,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,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;同时,遴选了一批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,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2.5万人次。
“老把式”进学堂,学的知识管不管用,粮食产量说了算。2022年夏收,东李官屯镇“粮王”被安中秀的“同学”、小屯村村民张凤利摘得,他的小麦亩产约1674斤。“沾了科学种粮的光,2022年夏收,‘农校’68名学员平均亩产1357.4斤,比上一年平均增产19%。”张丕智说。
4月11日,植保无人机正在给安中秀管理的麦田进行“一喷三防”作业。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
植保无人机穿梭忙碌,五天就给卞官桥村的3600多亩麦田完成了“一喷三防”。眼见春日渐暖,安中秀估摸着再过半个月,小麦开始扬花,可以浇第二遍水了。
“老把式也得学知识,就拿给小麦浇水来说,浇得晚、浇得少,适时适度,一样能挣个好收成!”安中秀说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